摘要:
本文主要围绕深圳迪升电子贷款纠纷展开,揭露了背后的调查结果。文章分为四个方面:1、事件回顾与背景介绍;2、贷款模式分析;3、责任归属探究;4、调查结果揭秘。通过对各方面内容的详细解读与分析,揭开了深圳迪升电子贷款纠纷的真相。
一、事件回顾与背景介绍
深圳迪升电子贷款纠纷,即在2018年年底,一名自称为迪升电子员工的网友爆料,指责公司拖欠员工工资和给公司客户放贷资金的收益。随后,事件被媒体曝光,引发广泛关注。
迪升电子成立于2016年,旗下拥有“迪升电子”和“鑫华优贷”两个平台。该公司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宣传高额年化收益率吸引一定的客户群体,之后再通过将客户资金投入到消费信贷等领域获得收益。然而,2018年底,一些投资者发现无法正常赎回资金,而员工也出现了拖欠工资的问题,事件随即爆发。
二、贷款模式分析
深圳迪升电子的贷款模式近似于P2P模式。“迪升电子”和“鑫华优贷”平台吸引客户资金后,将资金投向其他消费信贷平台、供应链金融等领域,来获取收益。不同的是,深圳迪升电子会把客户和放贷平台进行匹配,并迅速放款。相比传统P2P平台极长的放款周期,该公司的极速放款推销点也成为其客户群体的一个吸引点。公司宣传为“安全、快捷、高收益”的口号鼓吹,诱导客户大量投资。
然而,“快捷放款”背后隐藏的问题却是平台对放款方的审核不严,甚至出现了违约、欺诈的情况。而如果迪升电子的资金转入的是“坑标平台”,那么客户就会彻底失去此部分资金,但“坑标平台”的出现,对消费金融市场却成为一个爆发点。
三、责任归属探究
深圳迪升电子的高收益微信公众号和广告语进行了误导,但针对平台违约和恶意逃废债行为在我们的法律环境中并没有完全涵盖,不能简单归为“欺诈”或“非法集资”。在《广告法》、《合同法》、《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中,不明示风险、误导消费等问题也在未被有效的规范。
此次迪升电子纠纷双方在法律层面上的诉讼暂时还没有结果。另外,《关于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广告行为的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关于假广告,明文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就其生产、销售的商品或提供的服务,为消费者进行宣传和推广活动时,应当实事求是地描述其商品或者服务的名称、性质、性能、质量、价格、生产和销售情况等情况,不得引人误解、误导消费者,不得虚假宣传,不得利用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购买”。因此,深圳迪升电子的平台宣传是否存在虚假宣传,会成为纠纷的关键之一。
四、调查结果揭秘
对于深圳迪升电子事件的调查,指出其存在较大的内部员工虚构业绩等欺诈行为,在其运作过程中一直依赖对于用户的各种欺骗。深圳迪升电子的通讯录中,不仅有名义员工的常规业务电话,也涉及到了担任投资经理等高负责岗位的“高管”电话。但在名实不符的“高管”名单中,许多都是虚假职务,甚至没有办公室。
在内部工作环境上,深圳迪升电子被曝出“全岗路演”,即市场靠员工全员营销,不达到任务目标就全部罚款。并且在分期分金的杠杆下,公司未向员工充分说明风险,造成员工长时间逾期到公司使用其个人银行卡资金透支方式才完成兑付。
此外,深圳迪升电子不仅有员工发现自己的KPI虚构,其安全问题也受到怀疑。为了实现最大的追求利润,该公司不仅在风控上走捷径,而且在内部管理上也不严格。这种行为显然涉嫌法律和道德方面的问题。
五、总结
深圳迪升电子贷款纠纷不仅揭露了当前互联网金融市场乱象,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市场监管机制的不足。缺失的风险防范和风险管控机制导致了风险转移和风险积累,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和制度建设。需要完善相关法规,同时仔细规划合规的经营模式,决不能为赚眼球而随意承诺。希望从此可以在互联网金融中逐渐培养出消费者、机构之间相互信任与理解的产业环境。
本文由深圳贷款公司整理。
本文采摘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jfbaopay.com/kuaixun/48416.html